一、通读法
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二、图读法
图读法的意思就是利用思维导图把书本中的框架提取出来,图读法不仅可以开动左脑,发挥提炼抽象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动了你的右脑,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发挥你的形象化表达和展示能力。
三、逆读法:“传道书”的读法
“传道书”是作者貌似很专业,很大咖,或者提出的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读这些书可以反着作者的观点来说。但读之前最好学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才能看的时候看出冲突,哪些逻辑是错的。
四、目标阅读法
有些同学总是疑惑自己阅读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你不妨试试目标阅读方法,比如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你专看赵云的一些章节片段,再专挑张飞的一些片段来看,这样有目标的阅读,读一本书,书自然就浮凸起来。
五、由厚到薄
读一些专业书籍,可以采用肢解和综合的方法。书变厚: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
书变薄: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
六、切己体察
国人读《论语》是非常有耐心的,知一句行一句,甚至有些天反复玩味一个句子,放到实际行动里面验证,这其实就是经书正确的读法。但是老外读《论语》就无法做到这一点,耐不下心来。
七、沉浸法
读书要讲究味道,而体会味道的关键就是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家,沉浸进去。
如苏东坡自称是庄子或陶渊明的转世,袁中郎则被称为苏东坡的转世。乔治·爱立奥脱(GeoryeEliot)说她第一次读卢梭时像受了电击。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
八、联想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联想的习惯,联想可以将知识联系起来,编制大网,形成知识体系。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只有不断使自己的思维从已存在的一点出发,或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相近点或相反点出发,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新的看法,世界由此才会得以前进。联想思维就是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想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法。
九、读书不二法
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十、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毛泽东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