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心灵有种被洗涤后虚空的感觉,情节虽不复杂,却直击灵魂深处。其实,我们都是,或者曾经是哈桑、阿米尔那样的追风筝的人。只是我们从未发现,只知道,它心中的风筝,会准确无误的落在它设计好的角落。张开怀抱,风筝,就会空中划过,来到这里,圆满我们的喜悦,实现我们的悸动。
如果你问我,从哪一时刻开始,对这本书深深着迷,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你,就是父亲关于“偷窃是唯一的罪行”那段,我愿意复述给你听:
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你明白吗?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你偷走公平的权利。你懂吗?
按照父亲对于罪行的定义,我简化为,剥夺他人幸福的行为即是罪行。那么,阿米拉显然是有罪了。他撒谎,他掩盖哈桑受伤的真实原因,来隐藏自己的懦弱;他谎称哈桑有事要忙,以独占父亲的爱;他甚至嫁祸哈桑偷窃,最终,他偷走了哈桑的诚实,阿里的家,父亲的兄弟。然而,他最大的罪行是:对总是为自己挺身而出,但未能为其挺身而出的哈桑,产生的愧疚感,一直没有勇气承担,一直回避,这深深的负罪感偷走了哈桑的兄弟,也偷走了阿米拉的兄弟,还有他内心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是,他不再认为是自己完全的好人了,否则又需要什么重新成为好人的路呢?)
仔细想想,我们也有过明知有错但又死不承认的时候。在朋友面前撒谎,在恋人面前倔强。而当你,终于失去一个重要的东西,或者一个重要的人,可能才会明白,你所谓的尊严并不是真正的尊严,你所谓的逃避也不能真正的逃避。
书中对于一个渴望救赎的人是这样写的:
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作为。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样是罪有应得。
阿米尔背叛了哈桑,其父亲背叛了哈桑的父亲。面对自己愧疚的人,阿米尔的父亲选择用自己的财富与慷慨回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所谓“当恶性导致善行,才是真正的救赎”。但,幼时的阿米尔选择了逃避。好在多年后拉辛汗的一个电话给了阿米尔一个救赎的机会,直面内心。
《追风筝的人》为我们寻找到心灵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仅仅是悔恨,不仅仅是内疚和自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原谅!原谅那些过错和阴暗,那些伤害,同时也原谅我们自己。 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是追风筝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愧疚。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运的人或许可以找到风筝的落点,不幸的人或许要劳其终身,怎么追也追不到……《追风筝的人》给了我们暗示:只要相信它会终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我们的掌心。
希望我们都能追到自己的风筝。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
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看这本书之前,也曾在很多地方看到过“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读完《追风筝的人》之后,我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它关乎友情,关乎亲情,更代表忠诚,代表爱。
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可是因为身份不同,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然而,哈桑对阿米尔的情谊与忠诚,从未因这些因素而受到影响。哈桑说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那种真挚,那种坚定,超越了任何标签的束缚。
当哈桑带阿米尔去找风筝时,他说:“如果你真的要求我啃烂泥,我发誓我会的。”当阿米尔像哈桑扔石榴要求他还手的时候,哈桑将石榴在自己额头上砸碎,却问阿米尔:“你满意了吗?”
他们刚刚出现在书里的时候,情同手足。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每当阿米尔受伤害的时候,哈桑总是冲出来保护他。
然而,人生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再亲近的人也可能会有老死不相往来的一天。我们料不到旦夕惊变,从此之后,曾经的密友只能眼睁睁看着天涯路远。
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人欺辱却无所作为默默离开后,这件事始终折磨着他。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为了自己良心的不受谴责,他污蔑阿桑最后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陈年旧事也许会被埋葬,也会在不经意间自行爬上来。若干年后,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要阿米尔回阿富汗,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故事的结局还算美好,阿米尔选择勇敢地面对自己,在同样的敌人面前,这一次他勇敢、坚强,解救了阿桑之子索拉博,尽管最后索拉博差点自杀身亡。故事结尾,在美国的土地上,索拉博看着阿米尔为了他在追风筝的路上奔跑,我想这是这个悲伤的故事最后的温情。
怯懦、虚伪、善嫉、邪恶、自私…人性有太多弱点,而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沾染着这样的黑暗面。阿米尔懦弱、自私,阿桑受辱时他默默走开,这成了他永远的心结。亦无法避免的是,此后一生,自责和后悔都会伴随着他。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只想要挽回的“风筝”,读后感.每个人都有令自己痛悔的事,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心灵永在阳光的照耀下,但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点,面对心灵的考问,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过去。
在一次次挣扎与逃离中,故事告诉我们的,还有另一件事,便是救赎。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曾伤害过别人或是被伤害过,在心灵烙上伤痕后,我们寻求治愈,我们努力救赎,救赎别人,救赎自己。最后阿米尔在自我救赎,他救了自己,也救了哈桑,更救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这个艰难的过程,亦是阿米尔对自己的救赎。
背叛与救赎,失去和追寻,贯穿我们的成长。一次又一次的翻新过去的自己,只为更好的走向前方。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作者: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