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咡或𦔻,属会意字,甲骨文字形由“耳”和“口”组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口”,是人的发音器官,两者结合,表示口说话,耳朵听,本义是听到声音。甲骨文有从一“口”的,也有从二“口”的。西周金文构型与甲骨文相同,但耳朵已经变样。在图4的金文中,下部增加了两个构件,右边是“生”字,左边是“古”字。根据铭文“听命于天子”推测,可以确定是“听”字,义为听从。其构型含义可能为听到了发生在古代的故事。到战国竹简中,“听”字又一次繁化,然后演变为繁体字形。
繁化的“听”由“耳”“𢛳”“𡈼”三个单字组成。“𡈼”读作tǐng,意为挺立,它在“听”字中一般认为表示读音,也有人理解为是个站在土堆上的人,表示站在高处才能用耳朵听得到。到了楷书时,这“𡈼”字写成了斜王旁的“王”字。“𢛳”又作悳、惪,是“德”的异体字。“德”有嘉言的意思,“闻之嘉言为德”;也有人理解为有德者耳聪。也有人认为,“德”与“得”同音。在这借用“得”的意思,与“耳”字组合在一起,表示“耳有所得”,便是耳朵获得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