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欺骗姑母家中的养女卡秋莎·玛斯洛娃,也导致卡秋莎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最后沦为风尘女。之后,卡秋莎被诬告谋财害命,良心发现的聂赫留朵夫正巧为陪审员,他也通过实际行动拯救喀秋莎来赎罪,最后彼此也解怨释怀,重获新生!
善良的农村姑娘卡秋莎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却被贵族青年欺骗沦落风尘。在被诬告走投无路时,又被良心发现的聂赫留朵夫拯救。故事的最后,两人也是彼此拯救,打破了各自心中的牢笼。
复活的内容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也通过卡秋莎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过程,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面纱,反映了濒临崩溃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画面。
《复活》中虽然男女主人公都有各自的不幸和过错,但终究完成了自我救赎。这也许是作者在批判的同时,想表达出来的另一种情感和希望吧!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第一,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托尔斯泰的讽刺不是凭借夸张,而是不露声色,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暴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如监狱祈祷的场面:金碧辉煌,色泽鲜艳,死司祭煞有介事,一丝不苟的把面包切成小块,气氛庄严肃穆。实质上司祭“相信的并非是面包会变成身体……他相信只是非有这样的信仰不可,使他确立这种信心的,主要是18年来他靠这种礼拜收入钱财,养家活口,让儿子读中学,让女儿仅神学院”
第二,突出的心理描写
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关心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关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而且是瞬息万变的现象。
第三,广泛而鲜明的对比手法
《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具体可以分析为:
首先在小说的许多场面上看到了两个对立的世界:人民的世界和老爷的世界。
其次有时是具体的两个对比场面。如星期天,一边是犯罪人家属“探监日”的痛哭哭泣,一边是副省长“在假日”的欢乐谈笑。
另外有时一个场面内两种情况的对比,“马斯洛娃到火车站找聂赫留朵夫”、一个在温暖、明亮的车厢里吃喝玩乐,另一个在苦风凄雨中站着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