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塾师于是对他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邴原泣学出自哪里
邴原泣学出自《初潭集》,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
《初潭集》系李贽将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和焦竑所撰《焦氏类林》二书,重新分类编辑并加评述。《世说新语》记录魏晋人物的言行琐事,《焦氏类林》则仿其体裁记载先秦至元代许多历史人物的言行轶事。李贽对二书评价甚高,遂录引二书材料分类编成《初潭集》三十卷,有夫妇四卷,父子四卷,兄弟二卷,师友十卷,君臣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