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尽道隋亡为此河”的河指的是汴河,隋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和中原地区,为了将江南的粮食运送到中原地区,隋炀帝开始修建运河。隋唐大运河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沟通南北双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
然而,由于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最终引起隋末危机。因此诗人才会说“尽道隋亡为此河”。
这句诗的意思是: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此河指的是通济渠的隋大运河,大运河历时6年完工,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场两千多千米,大运河促进加强了南北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洲内陆“丝绸之路”的枢纽。
“尽道隋亡为此河”指的是通济渠,出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该句的意思是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通济渠是隋朝大运河主干中的一段。
通济渠(唐宋时期称作汴河、汴水)始建于隋朝,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黄河与淮河。全长650公里,共流经3省6市,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魏、晋后开封以上河段改称汴水,自开封以下河段改称蔡水。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通济渠,始建于隋朝,为区分“古汴渠(_水)”,隋朝之后又称其为“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从公元605年开始挖掘,以不到六年便完成了,全长两千多公里。而通济渠,更是连接黄河文明与淮河文明的一段大动脉。当时,通济渠两岸的城镇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当时的宋州,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至北宋时,因其繁荣与兴盛而被建为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