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两大重要因素,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不明显,进而会打击自信心,对学习感到厌倦。家长要和孩子沟通,找到孩子为何不爱学习,继而针对性地找到方法,为孩子调整学习计划。
帮助孩子认识学习的真正意义: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亦或是高考本身,对孩子来说是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以学习为载体,可以磨练自己的坚持、变通、勤奋、责任、独立和有序等良好品质,为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同时在学习中,可以训练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激励的习惯:自我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动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和养成自我鼓励。告诉孩子只要动手去做,可以做得比任何一个人都好。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以及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当孩子圆满完成时,家长就可以赞美孩子,并给孩子一些实质性的奖励。
1.发掘和鼓励孩子的闪光点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的领悟能力和学科兴趣都不一样。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家长的本意是想刺激孩子好好学习,但有的孩子会形成“我真的比别人笨”“爸爸妈妈喜欢别人”的心理,反而会觉得“我成绩比别人差”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表扬,让他燃起对学习自信和自尊。这样不但能加深亲子感情,更能激励孩子潜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孩子觉得学习好能得到父母家人的表扬和认同,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2.对孩子的期望要恰当
父母的期望过高,达成目标的时间过长,目标太过遥远,孩子很容易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日渐疲惫,感到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对学习丧失动力。
做为父母,我们要依据孩子的能力,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定在孩子“跳一跳”或者“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位置上,让孩子在踮起脚尖跳跃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很多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太过遥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负重前行,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一到考试就提心吊胆。在家长的高压力和高期望下,孩子的心态容易崩溃,既不利于考试时的发挥,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结合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合理的目标,一步步实现才能让孩子稳步成长。
3.以身作则培养学习习惯
教练式家长往往比较严厉,原则性强,做事有条理。这类家长很容易按自己的方式,安排、规划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为孩子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孩子没有完成目标,就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类虎爸虎妈往往给人感觉到比较可怕,但并不是所有孩子的教育都适合这种方式,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适应这种教育方式。
榜样式的家长,通过营造氛围,通过示范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会成长。这类父母往往内心刚柔并济,对待孩子也是如此,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该如何坚持对的事情,做错事也要勇于承担。
孩子在学习时,父母不要在旁边监督,更不要在旁边看电视或者做一些影响孩子学习的事情;即使没办法和孩子一起拿起书本学习,至少也要给孩子一个不受打扰的安静环境。
1.亲子关系不良
亲子关系不良是孩子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学习是脑力劳动,需要学习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沟通不良,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2.体验不到成就感
人之所以会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要让他体验到成就感。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孩子学习有动力,一定要让他在学习上体验到成就感。
但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全是挫败感,老师的批评,家长的不理解,同学的瞧不起,这些都是对孩子学习动力的极大伤害。
3.努力而不见效果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有些还是很努力的,但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得不到家长的心理支持,如果经过自己努力而成绩不见起色,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慢慢学习动力就会丧失。
在这个时候,家长的心理支持就会显得非常重要,最好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或者寻找外力,找到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