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想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道教的思想而形成。朱熹强调理依气而生物,并提出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他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朱熹的这些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这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他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朱熹自幼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并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位先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中进士,随后历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并在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期间为宋宁宗讲学。朱熹因反对外戚专权,多次攻击韩侂胄,最终被褫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
他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此外,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朱熹不仅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还著有《朱子家训》,这是一篇关于治家和道德教育的著名家训,强调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朱熹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哲学和教育学理论上,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改革,如在漳州任上禁止妇女当尼姑,废除淫祠秽庵,减轻百姓负担等。晚年,朱熹移居建阳考亭,继续讲学和著述,直至逝世。
朱熹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对封建伦常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循天理,抑制过度的欲望,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被统治者采纳,用于管理和约束百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发展,但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