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洋务运动期间,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推动军事近代化:洋务派致力于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建立了新式海军和军事工业,提高了中国的军事能力。
刺激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端奠定了基础。
开启教育近代化:洋务运动期间,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翻译人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风气和观念变化: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风气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西方的学习和引进,使得传统的恪守祖训和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开了新的风气。
尽管洋务运动有其历史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但它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启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这种在封建制度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无法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导致洋务运动注定失败。
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列强存在严重的依赖性,而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
洋务派试图通过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上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经营不讲效益,企业内部腐败现象严重。
这种腐朽性使得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无法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