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学校惹事后,家长切不可冲动行事,而是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家长不要马上指责孩子的错误,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不小心造成的冲突,还是刻意为之?孩子在这件事情中应该承担多少责任?通过换位思考,给孩子自我辩解的机会,家长才能更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原因。
就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桌上的茶壶,要是家长马上一顿教训,孩子只会感到委屈和恨意。但家长冷静观察,询问孩子有没有受伤,并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与孩子一起找原因,那么孩子会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要是孩子无意为之,家长就没必要横加指责。
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太大的效果,但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会渐渐放下对家长的戒备,愿意与家长分享真实想法,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虽然身份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孩子需要被尊重,就像大人一样,他们不希望被随意训斥。要想改变孩子惹是生非的习性,仅仅找出原因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家长要摒弃通过严厉方式树立权威的错误观念,因为权威不是靠严厉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敬重。严厉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暂时服帖,但到了青春期,他们很容易变得叛逆。而且,即使孩子在严厉的方式下服从了家长,这种改变也是被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家长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们平等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让孩子主观上产生做出改变的动力。
当孩子在学校惹事后,家长可以坐下来与孩子一起讨论这件事情,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孩子会更愿意主动做出改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影响者和最大影响者,希望孩子品行好,自己就要有好的品德。有些家长只会说正确的道理,却不会做正确的事。他们待人粗俗、冷漠,脾气暴躁,与邻里关系很差,却要求孩子好好与同学相处,不要在学校与别人发生冲突。孩子虽然小,但很敏感,模仿能力也很强,他们会观察家长的一言一行。
要是家长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孩子就会感到困惑,甚至会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自我审视,看看自己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要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不惹是生非,不给家庭添乱。这样,孩子才会在家长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