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出“毋”字
“女”字添一笔,通常会变成“毋”字。“毋”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其本义是不要,表示禁止,后来也引申用作一般否定词。从字形构造来看,它是象形兼会意字,属于女字的分化字,从女,中间加一横笔作为分化符号,并且女字亦声,女、母、毋原本是一字分化而来的。
在释义方面,“毋”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莫”“勿”“不要”之意,我们常说的“毋妄言”,就是告诫人们不要随意乱说。它能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像“毋庸置疑”里的“毋”,就是表达不用怀疑的意思。
此外,“毋”还可解释为“无”,也就是没有的意思,与“有”相对,“身自持筑臿,胫毋毛”(《史记・秦始皇纪》)中的“毋”就是此用法。同时,“毋”也是一个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以“毋”为姓的人存在。
在组词上,“毋”字有着诸多搭配,像“毋宁”“毋庸”等词使用频率颇高。“毋宁”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毋宁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毋庸”则意味着“不用、无须”,强调某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无需再进行讨论或质疑,“毋庸讳言”,就是说不需要忌讳、隐瞒地去谈论某事。
还有“毋类”指没有后代,在古代文献中能见到其身影;“毋害”意为没有危害,突出某种行为或事物不会带来不良后果;“綦毋”是一个复姓,历史上曾出现过綦毋潜这样的名人。
(二)特殊情境下的其他变化
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境中,“女”字加一笔也可能出现别样的变化。在古字演变、书法变体里,勉强还能有“圼”字这样的情况,其读音为“niè”,指白天,不过这个字比较生僻,鲜少在日常书写和通用的语言环境中出现。
另外,在极特殊情境、创意写法或者小众文化里,有人把“女”字加弯曲一笔,象形成花朵模样,但这种只能算作新奇的符号,并不属于通用规范汉字的范畴,只是在特定的创意、艺术表达等小众情况下偶尔为之罢了。
“子”字添一笔可以变成“孔”字。“孔”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一般认为是洞穴、窟窿义。我们日常所说的“针孔”“毛孔”“千疮百孔”等词语中的“孔”,用的就是这一本义。
由本义引申为空阔、深远义。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二十一章)里的“孔”,就体现出深远的意味。
从洞穴义还能引申为大、通达义。当表示“大”时,如“孔硕”一词,就是形容非常硕大;在说“通达”之意时,像“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汉书・西域传》),此处“孔道”就是指通道。
“孔”作副词时,表程度,相当于“很”“甚”。《诗・豳风・东山》里“其新孔嘉”,就是说新婚生活很美好。
此外,“孔”还作量词,用于洞穴、桥洞、窑洞、油井等。我们常说的“一孔石桥”“一孔窑洞”,就是用“孔”来作为相应事物的数量单位。
在诸多语句中都能看到“孔”字的不同用法,像“孔雀多生印度东,娇鹦工布产偏丰,二禽相去当千里,同在拉萨一市中”一句中,“孔雀”的“孔”便是其作为名词的用法;“他像孔雀一样趾高气扬,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爱戴”,则借“孔雀”展现出人的一种状态;而“我的见解只是一孔之见,希望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里的“一孔之见”,用到的便是量词的引申义,来形容见解比较狭隘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