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签订的。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国际禁毒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广州城之所以沸腾起来,是因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将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的鸦片要当众销毁。“老年人边听边点头……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这一场面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听到当众销毁洋人鸦片的消息后的喜悦心情。“洋鬼子”,是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憎称。这里是指美、英鸦片贩子。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记叙了6月3日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先写成群结队的百姓浩浩荡荡地从四面八方涌向虎门滩,再写销烟池及林则徐亲临监督销烟的情况,最后写围观群众的表现。“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敲锣打鼓……舞着……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描绘出人们热烈庆贺销烟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老百姓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说明前来观看的人很多。写销烟池及林则徐亲临监督销烟的情况时,用具体数字写出了销烟池的大小,“十五丈见方”,可见销烟池之大;用“前面……后面……周围……”具体地描绘出了销烟池的整体结构;“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说明这次销烟是在钦差大臣林则徐的亲自监督下进行的。写销烟的情况,用“先……然后……又……再……”细致地描绘了销烟的具体过程。用“像开了锅似的……一团团白色烟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描绘出了销烟时出现的烟雾弥漫的壮观情景。写围观群众的表现,用“欢呼雀跃”“雷鸣般的欢呼声”表现出围观的群众看到壮观的销烟场面十分高兴的样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许多外国商人看到销烟场面非常震惊。从“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可以看出外国商人对林则徐是既尊敬又畏惧;“垂手恭听,连声称是”是外国商人听了林则徐的一番训诫后的狼狈表现,昔日的威风一扫而光。从林则徐说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不可欺,谁要是不顾禁令,再走私鸦片,就是自投罗网。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讲销烟的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近两万箱鸦片”共计2376254斤,经过二十三天才全部销毁。说明这次销烟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实属世界罕见。这次销烟的结果“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使外国侵略者看到中国人民不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