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请点击全屏查看
考点跟踪突破1 《论语》十二章
一、(2017抚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2)不能去云 (离开)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亦说乎) B.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不能至)
C.入则无法家拂士(学而不思则罔) D. 此之谓失其本心(想见其为人)
【解析】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D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因此本题选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里指优点,长处,“而”表顺承,一般不译。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二、(2017抚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反省)
(2)传不习乎 (温习)
(3)足食 (充足)
(4)去食 (食物)
6.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而去”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温故而知新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思而不学则殆
D.潭西南而望
【解析】题干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从而”;B项“而”表并列,可不译;C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8.【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模拟试题拓展延伸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篇)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
译文:全国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
译文: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考点跟踪突破2 虽有嘉肴
一、(2017抚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请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B )
A.不知其旨也 旨:旨意
B.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强
C.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言辞
D.但当涉猎 但:但是
【解析】A.旨:甘美。C.辞:推辞。D.但:只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蒙乃/始就学
【解析】蒙/乃始就学
3.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实践出真知,经常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
B.教育指导他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C.孙权希望吕蒙专心学习,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D.吕蒙经常与鲁肃交流,增长了许多才能。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志气的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5.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甲】文:教学相长 【乙】文:刮目相待
二、(2017抚顺)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6~9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②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②念终始:始终想着。
6.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B )
A. 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 ) B. 其此之谓乎(弗食,不知其旨也)
C. 念终始典于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虽有嘉肴,弗食)
【解析】B项中的两个“其”,前者代指“嘉肴”;后者是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8.甲、乙两文的开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析。
甲文用“嘉肴”作喻,乙文用玉器的雕琢作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出要论证的道理,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解析】联系学过的《鱼我所欲也》《虽有嘉肴》,能够知道乙文这样的开头也属于类比推理,都是引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9.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甲文证明了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则通过引用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就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模拟试题拓展延伸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参考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播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