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分)阅读如图的一幅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2)谈谈你阅读这幅漫画的感想。
四、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24分)
12.(6分)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于: 恒: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13.(6分)
窗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不靠窗口的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不靠窗口的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概括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愉悦陶醉→ →怨愤不平→ →心满意足→惊愕不已
(2)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景或结局,并阐明理由。
示例:他感到被欺骗,贪欲变成仇恨,病情加重,一命呜呼。理由:按人物性格发展逻辑,顺理成章。
(3)小说题目的含义及“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就小说运用的一种写法作简要赏析。
(5)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14.(6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部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研究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选文有改动)
(1)第①段从“生物钟”写起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15.(6分)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
(4)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五、(50分)
16.(50分)按要求作文。
题目:留 住 。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17.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2018年邵阳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徙 蹑手蹑脚 胚胎(pí) 恼羞成怒(nǎo)
B.伫立 秩序井然 挑衅(xìn) 不屑置辩(xiè)
C.座落 怏怏不乐 哺育(fǔ) 随声附和(hè)
D.蹒跚 断壁残垣 鞭挞(tà) 深恶痛绝(è)
【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14: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形近字,解答时要根据意思认真作答.
【解答】A.“胚胎”应读作“pēi tāi”;
B.正确;
C.“座落”应写作“坐落”,“哺育”应读作“bǔ yù”;
D.“深恶痛绝”应读作“shēn wù tòng jué”.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积累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下列加点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狗丢失后,他心急如焚,到处张贴“寻狗启示”
B.今年五一假期,前来长沙县金井镇“茶文化基地”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C.为了纪念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当代文人书法周”活动在望城区书堂山举行,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考点】26:正确使用词语.
【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比较近义词的区别,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其次是从语言是否得体方面分析,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判断选用.
【解答】A.启示: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较多用于公事上,个人不宜使用.启事:大家都可以继续跟进的事情,个人或小集体用的较多.这里“寻狗启示”应为“寻狗启事”.
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句中修饰“游人”,使用正确;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符合语境;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符合语境“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注意“启示”和“启事”的使用范围,个人用“启事”,公事用“启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表述正确;
B.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随着”或“使得”;
D.语序不当,改为“我市很多学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句中有介词,尤其有两个介词的时候,句子往往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 D.⑤⑦⑥①②③④
【考点】72: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此题运用排除法,⑤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先,排除B、C.⑥与⑦的排序根据①可得,⑥(“深思”)在前,⑦(“遐想”)在后,即可得到答案A.
【点评】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表示进入成年.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古时称八十九十岁 为“ 耄耋之年”, 称百岁 为“ 期颐之年”.
B.《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一句,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C.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觥筹”,“罍而歌者”中“罍”,“衔觞赋诗”中“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D.在古诗文中常有用某一词来指代某一现象或某一形象、某一场景的情况.如“三尺”指代“法律”,“寸管”指代“笔”,“杏坛”指代“教坛”,“簪缨”指代“官位”.
【考点】F5:文学常识.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文学常识.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筹筹是行酒令的筹码,不是“酒杯”;
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各项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出选择.
6.(10分)(2017•邵阳县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 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濯清涟而不妖 B.是我于花之未开 C.亭亭净植 D.娇姿欲滴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4)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D.及花之既谢
(5)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用以花喻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
B.【甲】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扬君子的高尚品质;【乙】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了芙蕖的生长过程。
C.【甲】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菊”和“牡丹”反衬莲的美好形象;【乙】文主要说明芙蕖的可爱,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
D.【甲】文“出淤泥而不染”运用直接描写的方法,用以象征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品质;【乙】文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句意:(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亵玩: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B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鲜:少
C句意: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上:往上
D句意:(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徂:往,到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词语的古今异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妖:古义:妖艳.今义:迷信的人指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装束或神态不正派;媚,艳丽;邪恶而迷惑人的.
B句意: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C句意: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直:古义:挺立.今义:高耸直立.形容词.
D句意: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姿:古义:姿态.今义:姿态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
A句意:(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B句意: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C句意: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
D句意: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正确: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故选:D
(4)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虚词的意思,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
A句意: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之:的
B句意: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之:的
C句意: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之:的
D句意:等到花朵凋谢.之:用于主谓之间
故选:D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A.正确;
B.正确;
C. 有误,【甲】文中“菊花”是正衬手法;
D.正确;
故选:C
答案:(1)C
(2)D
(3)D
(4)D
(5)C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考点】DF:文言翻译.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解答本题时要明确本句是否是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要按照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还要抓住重点词进行解释,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等.
【解答】(1)重点字词:诚,实在,确实;秋,时.句意: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
(2)重点字词:以,因为.句意: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答案:
(1)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
(2)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点评】做好本题要熟练掌握课内所学文言文的知识并学会知识的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多加练习.
8.(10分)(2017•邵阳县二模)默写填空。
(1)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关雎》)
(4)同是望月,白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回答)
(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6)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8)杜甫在《望岳》中用“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来抒发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解答】答案:
(1)东风不与周郎便 (重点词:郎)
(2)山回路转不见君
(3)在河之洲 (重点词:洲)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重点词:婵娟)
(5)悠然见南山
(6)无为在歧路 (重点词:歧)
(7)水何澹澹 (重点词:澹)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词:凌)
【点评】做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共12分)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礼、义、廉、耻,被称为“国之四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材料二】
《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的“生辰纲”,被认为是“不义之财”。吴用等好汉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设计智取了“生辰纲”,历来为人所称道。
【材料三】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很多家庭找到了失踪、流浪的孩子。那些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被人们称为“义举”。
【材料四】
今年局部地区遭受罕见洪灾,目前各灾区正在紧张地恢复重建。而一些不法厂商却见利忘义,借灾敛财,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建材价格一路疯涨。
【材料五】
《论语》有:“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义”的理解。
(2)你也许耳闻目睹过生活中“义”与“不义”的人或事,请选择其中之一作简要介绍,并给予恰当评价。
【考点】C7:材料阅读.
【分析】解答材料题需要认真阅读材料,读题干,明确内容,然后针对题目要求,准确选择、归纳、表达即可.
【解答】(1)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答出对“义”的理解(关键词有公正、正义、公益、无私奉献、热心肠、爱 心,等);“义”的意义(“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它能够引导我们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两个角度任选其一,意思接近即可..
(2)本题无标准答案,列举的事例可以是反映“义”的,也可以是“不义的”,注意将事情叙述清楚,并做简要的评价,评价要合理.
答案:
(1)“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它能够引导我们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2)示例:×××坚持捐资助学,帮助孩子重返学校.(商家在地震发生后,出人出资出设备,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某幼儿从高楼坠下,路人冒险徒手接住.等等)这些热心人、好心人、爱心人士,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是“义”,在全社会树立了道德高标,传递了温暖的、希望的“正能量”.
【点评】材料题答题方法点拔
1.通读材料,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时,要着重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以及关键词语、重要语句等方面去认真分析和深入理解,然后再对之进行归纳概括,力求全面把握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诸要素,为下一步的答题工作打下基础.
2.明确要求,按图索骥.这一步要求我们对所有题干进行认真分析,以求明确每一个题干的具体要求和答题所指.
3.分析比较、概括作答.这是说答题时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将相关答案的文字进一步浓缩,对准答案聚焦,直至最后得出某道题目的准确答案.
10.学校开展以“我爱运动”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校学生会调查全校同学课余运动情况,下面是两幅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图。请你结合两图,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2)学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小胡说:“运动太累人,又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多做几道题呢。”针对他的话,请你以同学的身份进行劝说,注意语言得体。
【考点】84:综合读写;82:图(表)文转换;83:情景对话.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
【解答】(1)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课余运动情况),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饼状图中与运动相关所占的比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而得出了结论.
(2)语言得体,说出运动对学习有益的地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课余活动以运动为主的很少,半数以上的学生运动时间不足20分钟或不运动.
(2)示例:小胡,学习是重要的,但是运动能锻炼我们的身体,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点评】本题考察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学生应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掌握各种题型答题的方法,勤加练习.
11.阅读如图的一幅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2)谈谈你阅读这幅漫画的感想。
【考点】82:图(表)文转换.
【分析】这是一道图漫画题,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先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其次是观察画面的特点;最后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解答】(1)首先明确画面内容,注意人物、标语等.主体部分:医生正在“测视力”,测试的内容是辨识“视力表”上的“法”字.被测者是一位官员模样的人,大腹便便,衣兜里揣着受贿的钱财,戴的眼镜片是 一枚铜钱.测试的结果是“视力表”上最大的“法”那个人也辨认不清,医生对此很是讶 异.然后,根据分析描述画面,表述要简洁,同时要注意先后顺序.
(2)对寓意的分析要结合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忌随意猜想,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漫画讽刺某些领导干部(人)贪欲膨胀,无视党纪国法,眼里只有金钱,而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参考答案:
(1)漫画表现的是医生正在“测视力”,测试的内容是辨识“视力表”上的“法”字;(1分)被测者是一位官员模样的人,大腹便便,衣兜里揣着受贿的钱财,戴的眼镜片是 一枚铜钱;测试的结果是“视力表”上最大的“法”那个人也辨认不清,医生对此很是讶 异.(1分)
(2)示例:某些领导干部(人)贪欲膨胀,无视党纪国法,眼里只有金钱,而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这样的人,是人民群众所唾弃的,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意思接近,表达通畅,即可)
【点评】图文转换题目是一种综合性强、技巧性强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形或表格中的有关内容,展开分析、理解、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者推断,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题型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断能力等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
四、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24分)
12.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于: 被 恒: 经常、常常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文: 凭借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3)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
【分析】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凭借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于:被.
②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恒:经常、常常.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以:凭借;虽:即使.句意为:凭借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3)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说虎》借说虎的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这一事实来总结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做一件事,不能光凭力气,还要讲方法,讲智慧,并借助外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效果.从中明白的道理是:要善于动脑,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答案:
(1)被;经常、常常.
(2)凭借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3)要善于动脑,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点评】见
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
曹刿请见(召见,接见)
子墨子见王(拜见)
见往事耳(知道)
贵人过而见之(看见)
13.
窗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不靠窗口的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不靠窗口的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概括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愉悦陶醉→ 嫉妒而惭愧 →怨愤不平→ 冷酷麻木 →心满意足→惊愕不已
(2)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景或结局,并阐明理由。
示例:他感到被欺骗,贪欲变成仇恨,病情加重,一命呜呼。理由:按人物性格发展逻辑,顺理成章。
(3)小说题目的含义及“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就小说运用的一种写法作简要赏析。
(5)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考点】9E:小说阅读综合.
【分析】从情节看,“窗”是影响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事物,一个狭窄的病房,两个重病人,却只有一扇窗户,两个病人中只有一个可以靠窗,靠窗的病人每天可以从窗口向外“看到”公园美景,并描述给“另一位病人”听,终于导致了“不靠窗病人”强烈的嫉妒心,为了自己能靠窗观赏景物,竟丧失人道,见死不救,整个故事,围绕“窗”展开.从人物看,这扇窗户,又是两个人物的心灵之窗,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动作刻画,表现了两位病人对同伴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鲜明,揭示了一美一丑、一善一恶两种人物形象、两种人物形象、两种内心世界,凸显了小说扬善贬恶的主旨.
【解答】(1)此题考查了情节和关键词语的补充.
补充时,要参考所给出的词语的结构类型,按照同样的结构类型进行补充,愉悦陶醉、心满意足、惊愕不已都是四字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语,我们补写的最好也是四字词语,而且与相应的文章内容相匹配.
(2)此题考查了故事情节的续写.
续写时,可按两条线索来构思,一个是从此变得快乐、积极向上;一个是他为此而经受心灵的折磨.
回答时,要注意合理想象,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3)此题考查了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关于文章标题的题目大致有两类题型:一是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二是谈文章标题的作用.第一类题目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第二类题目是考查标题的作用.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此题目的含义为:“窗”既指病房实际的窗,也喻人物的心灵.“窗”是生活的透视和折光.
此题目的作用为:“窗”是文中人物关注的焦点,是故事发生的缘起,也是故事的落点.故事围绕“窗”展开,它引发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作品主题,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4)此题考查了写作手法的赏析.
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等等.
我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写作手法并赏析.
例如:对比.小说中两个人物品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善美的赞颂和恶丑的鞭挞.或美丽与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说明心怀贪念和嫉妒的人,看不到世间的美丽风景,平静淡泊的人,则可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5)此题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
分析时,应把自私的病人作为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主要是反面的示例.
如:控制自身的贪念、不要嫉妒不别人等.
答案:
(1)答案示例:嫉妒而惭愧 冷酷麻木
(2)示例1: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羞愧难当,痛不欲生,在悔恨中死去.理由:让两位病人同死窗下,因由有别,结果一致,合理延伸悲剧,传递正能量.
示例2:他在感激中醒悟.理由:给沉重的主题一片亮色,拓展主题的宽度.
示例3:他在噩梦中经受折磨.理由:让人物灵魂经受折磨,让放任嫉妒和贪欲付出代价,拓展主题的深度.
(3)含义:①“窗”既指病房实际的窗,也喻人物的心灵.
②“窗”是生活的透视和折光.
作用:①“窗”是文中人物关注的焦点,是故事发生的缘起,也是故事的落点.
②故事围绕“窗”展开,它引发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③反映了作品主题,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4)示例1:对比.小说中两个人物品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善美的赞颂和恶丑的鞭挞.或美丽与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说明心怀贪念和嫉妒的人,看不到世间的美丽风景,平静淡泊的人,则可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示例2:情节逆转(或突转).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异峰突起,给读者新奇的心理体验,发人深思;引发读者对靠窗病人关于窗外情景描述的回顾与再认识;对贪念与冷酷给予无情鞭挞.
示例3: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冲突,呈现其由欲念到恶念的心理变化过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5)要点示例:
①人应该控制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
②人要去除对他人的嫉妒,怀有平常之心.
③对待自己要长善抑恶.④要做一个高尚善良的人.⑤善良的人性令人称颂,丑恶的人令人唾弃.
⑥拒绝冷漠,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点评】此题考察了情节和关键词语的补充、故事情节的续写、题目的含义和作用、写作手法的赏析、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
14.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部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研究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选文有改动)
(1)第①段从“生物钟”写起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生物钟的概念引出说明对象“食物钟”,接着介绍了食物钟的功能以及其重要的作用,然后指出了常见的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并指出危害及英国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提示人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就是写出了什么,结构上要看位置,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划线句举了一些人少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的人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在于“举了XX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案:
(1)①从大家熟悉的“生物钟”写起,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
(3)不能删去,“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食物钟日常的运作程序与生物钟差不多保持着一致,删去后表示两者的运作程序完全保持同步,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点评】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表示程度、范围、数量、估计、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修饰限制,解答能不能删去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问题,步骤是:先表态,然后解释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进而比较删除后的不同,最后明确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5.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
(4)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用墨子批评耕柱子的故事巧妙引出问题:为什么鞭打羊不鞭打马?因为能力不同,因此要求也就不同.接下来论述了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指责与批评,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变成动力,登上人生的顶峰.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提炼或概括文章论点的能力.本文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指责与批评,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变成动力,登上人生的顶峰.
(2)此题是考查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和思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段落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主次、对比、递进、照应等.(2)、(3)、(4)段论证的是一个人才在遇到指责与批评时应有的正确态度,从“苛刻的责备、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三个短语可以看出遭遇的责备一层比一层深,这三个段落存在递进关系,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3)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文中这句话运用了对比论证,用不同人面对鞭策采取的不同态度,收获了不同的人生,形象深刻的说明应该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与职责.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把握能力和选择论据的能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正确面对别人的指责与鞭策,让自己发挥出应有的光彩.“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是韩愈《马说》中的一段话,感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发现人才,致使人才被埋没,这与本文论点没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答案:
(1)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指责与批评,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变成动力,登上人生的顶峰.
(2)(2)、(3)、(4)自然段论证的是一个人才在遇到指责与批评时应有的正确态度,从“苛刻的责备、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三个短语可以看出遭遇的责备一层比一层深,这三个段落存在递进关系,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3)这句话运用对比论证,用不同人面对鞭策采取的不同态度,收获了不同的人生,形象深刻的说明应该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与职责.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正确面对别人的指责与鞭策,让自己发挥出应有的光彩;《马说》中的这段话,感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发现人才,致使人才被埋没,这与本文论点没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点评】概括论点的方法
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也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主张和看法,是全文的总纲.辨识和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尤其是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考查阅读议论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
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当然,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没有明确的语句显示,需要我们在全面理解文章之后加以归纳.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常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
五、(50分)
16.(50分)(2017•邵阳县二模)按要求作文。
题目:留 住 那份纯真 。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考点】L2:半命题作文.
【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留住,只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
【审题立意】文题“留住”看似题意简单明了,其实它却暗藏玄机.题中的“留住”一词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来看,审题时都必须从变化过程这一角度出发,来审视“流逝”与“沉淀”、“变”与“不变”等辩证关系,从而阐明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三者间的继承与创新的主旋律.根据命意所在,行文的重点应在“保留”的有价值的对象上,来彰显“留住”的对象的必要性或重要性.
【选材指导】选材要“新”,要力避凡俗,如写友情、亲情等,就略显平淡无奇,甚至导致撞车,实在要写,应力求感人肺腑;主旨要“深”,要力避肤浅,不可泛泛而谈,选点要小,宜“小切口深挖掘”.
【思路指导】本题目为“留住”,写作范围较大,我们在写作时,应按照半命题作文来写,加上适当的词语,使留住的对象和范围缩小,写作更有针对性.
【细节描写】“留住”既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体会就应用心理描写表达出来.
【文体选择】本文的文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以论文都可以选择.
【解答】【例文】
留住那份纯真
今学期,新来了一位美术老师,他是来实习的老师,刚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他很年轻,也会说粤语,这使我们与他更亲近了.
他的美术专业是水粉绘画,但却让他教我们手工制作,尽管如此,他依然很努力地备课,甚至还买了一本厚厚的折纸书,偷偷地学了起来.
他叫我们折一本小小的书,一颗星星,一个小巧玲珑的纸盒.这些东西在他手下几乎是小菜一碟,但在我们的手下,却是一大难题.
他每进行一个步骤,都要不断地重复,甚至还手把手,一个一个来教,直到我们微微地一笑后,他才接着往下.
他说过:“折纸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其作用,都是缺一不可,都在为后面的步骤作准备,在纸上留下的深一道、浅一道的折痕,经过折叠,就会变成美好的事物.
人生的每一步都很艰难,都饱含辛酸,但每一步都很重要,只有把成功的每一小步积累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老师的耐心教导使我的折纸技巧“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唤起了我以前的记忆.
小时候,我最喜欢上幼儿园了,因为那里有最好的朋友和我一起度过时光.那时侯的老师也教我们折纸,折星星、纸鹤、小船,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那时听说,折一百颗星星可以许一个愿,我信以为真,一有愿望,就开始折星星.但愿望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愿望还没实现,另一个愿望就产生了.所以我总有许不完的愿望,折不完的星星.
而在繁忙的学习中,折纸让我重回童年,让我重拾回那份纯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好的向往.原来时间走得那么快,而我的纯真也逝去那么久.对于那份失而复得的纯真,我是否应该好好珍惜呢?
那位实习的年轻老师早已离开,而折纸课也随着他的离开而停止.我只记住了他的模样,甚至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耐心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他为我拾回的那份纯真,我也会用一百颗星星把它留住.
【点评】【例文点评】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纯真,作者围绕这个关键词语写了一段故事,使用了各种细节描写,写得深刻而具体,十分打动人,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十分深厚.
17.(2017•邵阳县二模)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考点】L1:命题作文.
【分析】作文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叙真事、吐真言、抒真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展现真实的自我.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感悟、反思,获得成长.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没有任何段提示性的语段来帮我们打开思路,本作文写作难度大.
【审题立意】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背后”和“小事”,写作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这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场景.一件值得反思的小事表明这件事情看似很小,其实不小从,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出很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件平常人的小事,我从中却能看出很深刻的含义或者感悟.
【思路点拨】写这篇文章,重点写一件别人认为是小事的事,可能是违背道德的,别人却忽略掉,我却认为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可按这个思路来写.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比如写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大主题.
【文体选择】本文的文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以论文都可以选择.
【解答】【例文】
凡人小事的背后
一杯鲜羊奶,两颗老人心.一颗是我奶奶的,左心房住的是我,右心房住的还是我.另一颗心是一位卖羊奶的老汉的,他的心房里挤满了人.每当想起他,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个雪花中的身影,暖着人的眼睛,暖着人的心灵.
老汉六十多岁,中等身材,目光和蔼,皮肤黝黑,一身东北传统农民装束.除了正月那几天,他会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我家附近的早市.清晨,人们总会看到柳树下那位略显清瘦的老人,还有他身边盛着羊奶的铁桶.
买生奶喝的人,大多有个习惯,不愿意间断.老汉是知道的,他没有让奶户失望过.那年冬季里的一天,雪静静地下了一整夜.早上,我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心想老汉应该不会来了,那么远的路,又上岭下坡的.奶奶也是这么想,但还是决定为我去看看.我陪她下楼.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脚下的路铺着一尺多厚的雪,白亮亮的,透着寒意.三里地长的早市,从这头望到那头,竟然看到一个雪人!就他一个,站在老地方,卖着他的羊奶.
我们打了一斤羊奶.奶奶看他的脸略显憔悴,忍不住问道:“你生病了?”他嘟囔着说:“嗨,昨晚发烧了,早上吃了药,没顶回去.”“那您就在家歇一天呗!”我随口说道.他却认真地说:“不行啊!有几户婴儿喝我家羊奶呢,婴儿不能断奶呀!孩子重要啊!”听了他朴实无华的几句话,我的敬意油然而生,他粗朴的棉衣下裹着一颗多么体贴、多么滚烫的心啊!
转年夏初的一个早晨,奶奶照例买羊奶,老汉却执意不收钱.头一天的羊奶变质了,我们是知道的,却没言语.我故意调侃着说:“从今天开始你就不收我们的奶钱了?”他认真地说:“就今儿一天!”他面带苦涩地敲一下脑壳,“我把昨天卖出的一桶奶的钱全部退赔了,就不差你这一份了.唉!我大意了,也是有点犯懒了,没把奶桶吊到井水里镇着,奶坏了,也该我赔你们啊!”一瞬间,我此前对他那份羊奶的“差评”全部清零,因为他怀着一颗多么诚实、多么干净的心啊!
间断几天没买羊奶,我又去时,他老远就对我笑.笑容在他那黝黑粗糙的老脸上,让我感到格外的灿烂.迎着笑容走向他,他轻声地询问:“你们出门儿了?”我听懂了,他的意思是“这几天没来取奶,你们做什么去了”,我匆匆敷衍一句:“没出门儿.”离去了,我方后悔没跟他多聊几句.像这样淳朴守信的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每天享用到他提供的有品质的鲜奶,同时也享受着被人需要的满足感.他像一只小蚂蚁,把自己对世界的好,全藏在鲜美的羊奶中.
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跟他聊了.那一天,我无意间看到老汉卖羊奶的地儿被一位阿姨替代了.我问她:“卖羊奶的老爷爷呢?”她答道:“那是我爸,前几天车祸去世了.”
我心揪了一下,一瞬间,那黝黑的脸、和蔼的笑容、温暖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眼前,真实又亲切.好好的人,就这样没了?
又是一个大雪天,经过路边的那棵柳树,我不禁想起了雪中的老汉.仿佛那和善的目光还在身侧,转头望去,却被早市上熙来攘往的身影阻断.我想此刻,他应早已放下了所有,无愧的在天堂笑着.当初,人们住在他心里;而今,他住在多少人的心中„„
【点评】【例文点评】本文以朴实无华的文笔,讲述了一位卖羊奶老汉的故事,通过雪中带病守望、夏天奶坏赔偿、最后的带笑搭讪等三个片段,让一位心想别人、坚守诚信、憨厚热情的老汉形象跃然纸上.环境描写,烘托突出;语言描写,生动贴切;抒情议论,水到渠成.题目富有诗意,且文中不乏耐人回味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