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网日照中考地区

请选择

    返回
    初三网 > 日照中考 > 日照中考试题 > 日照化学试题 > 正文

    2018日照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文/赵妍妍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日照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铁钉生锈              C.蜡烛燃烧              D.水的蒸发

    【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的蒸发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日照中考化学)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食品保鲜的办法

    B

    灭火实例与原理

    固态二氧化碳﹣﹣冷藏保鲜

    放入生石灰﹣﹣防止受潮

    充入氮气﹣﹣防腐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住宅失火时用水浇灭﹣﹣降低温度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

    物质的区别方法

    D

    化学中常见的“三”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并搅拌

    酱油和醋﹣﹣闻气味

    氯化铵和磷矿粉﹣﹣观察颜色

    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O2

    三种可加热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

    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A.A              B.B              C.C              D.D

    【考点】2D: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的成分探究;41:用于加热的仪器;68:氧气的化学性质;6U: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E:物质的鉴别、推断;B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HK: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分析】A、根据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生石灰能与水反应、氮气性质稳定;

    B、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移走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根据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发生的现象、酱油和醋的气味、氯化铵和磷矿粉的颜色分析回答;

    D、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试管、蒸发皿、烧杯都可以加热,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A、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可以冷藏保鲜;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以做食品干燥剂;氮气性质稳定,充入氮气可防腐,故A正确.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能使油和空气隔绝;用水灭火,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能隔离可燃物,都能灭火,故B正确.

    C、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加肥皂水并搅拌进行鉴别;醋有刺激性气味,酱油没有,可通过闻气味鉴别;氯化铵是白色固体,磷矿粉是灰色固体,观察颜色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氧气没有可燃性;试管、蒸发皿、烧杯都可以加热;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方法、检验物质的方法、加热的仪器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特别注意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方面的问题.

     

    3(日照中考化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D.元素的化学性质与该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考点】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A6: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B4:原子的定义与构成;B7: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是错误的,如氧气和臭氧中只有氧元素,但是它们属于混合物;元素的化学性质与该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是正确的.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因此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是错误的,如氧气和臭氧中只有氧元素,但是它们属于混合物,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元素的化学性质与该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是正确的,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原子的概念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日照中考化学)下列叙述Ⅰ和Ⅱ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叙述Ⅰ

    叙述Ⅱ

    A

    碳具有还原性

    焦炭可以还原Fe3O4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空中生烟”

    C

    人体碘元素摄入量不足

    易患有骨质疏松症

    D

    CO2不支持燃烧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A              B.B              C.C              D.D

    【考点】C7:碳的化学性质;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A: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J1: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A.根据碳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特点来分析;

    C.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A.碳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四氧化三铁,二者有因果关系;

    B.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空中生烟”,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C.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D.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不是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点评】明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5.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选项

    名称

    俗名

    化学式

    A

    氢氧化钠

    烧碱

    NaOH

    B

    碳酸氢钠

    苏打

    NaHCO3

    C

    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

    乙醇

    酒精

    CH3COOH

    A.A              B.B              C.C              D.D

    【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其化学式为NaHCO3,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

    C.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

    D.乙醇俗称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

    故选A.

    【点评】(日照中考化学)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PH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

    D.

    相同质量的Mg、Fe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考点】71:电解水实验;85:金属的化学性质;98:酸碱溶液的稀释;9H: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依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条件与实际操作,然后与图象反映出的关系相比较,进行判断.这类题的特点是借助数学模型,利用图象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解答这类题,首先应认真分析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图象的起止点和走向特征,然后读取所需的信息应用到化学问题中.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A.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故错误;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因此其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错误;

    C.氢氧化钠显碱性,加水稀释后,碱性减弱,但是不会显酸性,故错误;

    D.相同的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酸反应后,镁产生的氢气多,因为镁比铁活泼,所以镁最先反应结束,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利用的是函数图象表示化学反应中某些量的变化,这也是这几年常考的题型.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把图象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属于难题.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甲

    C.t℃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将4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时,两溶液均会析出晶体

    【考点】7N: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7P: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7T: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A.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

    B.根据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

    C.根据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等来分析;

    D.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分析.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A.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故A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也就是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30g甲物质就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15g甲物质就达到饱和,故B错误;

    C.在t℃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此刻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故C正确;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将4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时,甲出现结晶现象,而乙物质的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的了解和应用,较好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日照中考化学)小明同学在总结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时发现,选用适当物质既可实现如图中所示的所有反应.若中间的物质为硫酸钡,那么对酸、碱、甲盐、乙盐四种物质的推断中,合理的是(  )

    A.HCl NaOH BaCl2 Na2SO4              B.HCl  Ba(OH)2 Na2SO4 BaCl2

    C.H2SO4 Ba(OH)2 Na2SO4 BaCl2              D.H2SO4 NaOH BaCl2 Na2SO4

    【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F6: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

    【分析】酸和乙盐会生成硫酸钡,说明酸提供硫酸根离子,乙盐提供钡离子;酸碱生成硫酸钡,说明酸提供硫酸根离子,碱提供钡离子,采用排除的方法即可解答.分别将四种物质代入转换图中进行验证分析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各种会反应的物质都生成了硫酸钡,

    酸碱反应生成硫酸钡,酸中肯定有氢离子,酸就只会提供硫酸根离子,碱就提供了钡离子,可以排除A、B,

    酸和乙盐反应也生成了硫酸钡,酸中肯定有氢离子,酸就只会提供硫酸根离子,乙盐中肯定有钡离子,可以排除A、D,

    碱和甲盐也生成了硫酸钡,根据前面的推导可知,碱中有钡离子,甲盐中就一定有硫酸根离子,排除A、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采用排除法解答物质的推断题,只要有一个地方不满足就可以排除该选项.

     

    9.(日照中考化学)如图中,①、④是紫色石蕊试液湿润的棉球,②、③是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考点】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6P: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解答.

    【解答】解:通入二氧化碳,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二氧化碳,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故选:D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0.(日照中考化学)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考点】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根据各装置的作用进行分析,①装置可以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酸性气体,浓硫酸是用来吸收水分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排除了CO2;装置③增重1.8 g,说明生成了1.8g水;装置④增重2.2 g,说明生成了2.2g二氧化碳;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进而可以确定气体X的组成.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A、气体X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变化,说明一定不含二氧化碳,分析正确;

    B、该气体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装置③增重1.8 g,说明生成了1.8g水,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8g××100%=0.2g;装置④增重2.2 g,说明生成了2.2g二氧化碳,碳元素的质量为2.2g××100%=0.6g,气体X中C:H=0.6g:0.2g=3:1;CH4中C:H=12:4=3:1;故X的组成可能是①只有甲烷,②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③可能同时含有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本情况违背题干“一种或者两种的前提”,排除.通过以上分析,此项错误,符合题意;

    C、通过以上分析,此项分析正确,不合题意;

    D、通过以上分析,此项分析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气体燃烧产生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说明该气体中既含有氢元素,也含有碳元素.但我们在确定气体的组成时,还要根据碳氢的质量比来确定混合气体的组成.

     

    二.填空题

    11.用化学符号填空:

    (1)标出五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2O5 ;

    (2)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NH3 ;

    (3)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阴离子 OH﹣ .

    【考点】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1)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出五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2O5;

    (2)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氨分子,其化学式为:NH3;

    (3)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其符号为:OH﹣;

    故答案为:(1)2O5;  (2)NH3;   (3)O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小明帮助妈妈做家务,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

    (1)打开冰箱闻到一股异味,她建议放一包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性 ;

    (2)午餐中的主食为米饭、馒头,其中富含的营养素为 糖类 ;

    (3)用干布擦去铁锅表面的水珠,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铁锅生锈(或保持铁锅表面洁净、干燥) .

    【考点】C6: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8G: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J4: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日照中考化学)(1)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2)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3)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解答】解:

    (1)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填:吸附性;

    (2)米饭和馒头中富含糖类;故填:糖类;

    (3)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要防止铁生锈要隔绝氧气和水,用干布抹去铁锅表面的水珠可防止铁与水接触,以防止铁锅生锈.

    答案:(1)吸附性;  (2)糖类;  (3)防止铁锅生锈(或保持铁锅表面洁净、干燥).

    【点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日照中考化学)2015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左右,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件.消防队员在灭火时,一些化学品遇到水又发生二次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不同物质引起的火灾,应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

    在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4968﹣85)中,将不同性质的火灾分为A、B、C、D四类:

    A 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 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柴油、石蜡火灾等.

    C 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氢气火灾等.

    D 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火灾等.

    请回答完成以下内容:

    (1)燃烧的条件是:①有可燃物;②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乙醇失火属于 B 类火灾,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5OH+3O22CO2+3H2O .

    (3)某学生将燃着的镁条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2MgO+C ,基本反应类型为 置换反应 ,实验说明,D 类火灾不能使用 CO2(或二氧化碳) 灭火.

    【考点】H1:燃烧与燃烧的条件;FA:反应类型的判定;G5:书写化学方程式;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日照中考化学)1)依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析解答;

    (2)据题意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而乙醇是液体,以及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分析解答;

    (3)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是镁条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碳的颗粒是黑色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分析生成物,并书写方程式,据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并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分析回答.

    【解答】解:(1)燃烧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

    (2)据题意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而乙醇是液体,所以乙醇失火属于B类火灾,反应方程式是:C2H5OH+3O22CO2+3H2O;

    (3)反应物是镁条和二氧化碳,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碳的颗粒是黑色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所以燃着的镁条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和氧化镁,方程式是2Mg+CO22MgO+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可与金属发生反应,所以金属类物质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故答案为:(1)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C2H5OH+3O22CO2+3H2O;

    (3)2Mg+CO22MgO+C;置换反应;CO2(或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考查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应用,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以及学生依据题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日照中考化学)“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日照中考化学)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图1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ABD (填字母序号,下同);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 Ba2++SO42﹣=BaSO4↓ ;

    ②一杯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和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 相等 (填“相等”或“不相等”);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图2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13:40 ;

    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根据图3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测NaHSO4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 BCD .

    A.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钾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钠

    B.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

    D.其水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93:酸的化学性质;9H: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酸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酸的共性是酸中的氢离子表现出来的性质;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的缘故;根据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定值解答;根据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和水分子的个数解答即可;根据硫酸氢钠电离得到的离子解答即可.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1)①稀盐酸和硫酸与镁条、氧化铁以及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属于酸的共性,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的缘故,故填:ABD,Ba2++SO42﹣=BaSO4↓;

    ②一杯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和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都是(1×2):16=1:8,故填:相等;

    (2)①据图可以看出,该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0,故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58.5:(10×18)=13:40,故填:13:40;

    ②A.由于钾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故不会反应生成钠,错误;

    B.NaHSO4能电离出来氢离子,水溶液呈酸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正确;

    C.NaHSO4能电离出来氢离子,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正确;

    D.NaHSO4能电离出来硫酸根离子,其水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正确.

    故填:BC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示意图的知识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三、实验题

    15.(日照中考化学)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并结合下列仪器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a 锥形瓶 ;f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选取d、c、h、j四种仪器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3)小曼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除了选用仪器b、g外,还需选择上述仪器中的 f (填写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

    【考点】6L: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D:氧气的制取装置;6E:氧气的收集方法;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熟悉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2)根据选取的仪器组装的装置分析制取氧气的原理,根据原理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分析装置,选择仪器组成装置.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1)仪器的名称:a是锥形瓶,f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选取d、e、h、j四种仪器制取并收集氧气,由仪器组成的装置可知反应物的状态属于固液反应,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2H2O22H2O+O2↑.

    (3)如选用了仪器b、g 外还需选择上述仪器中的长颈漏斗,对应的序号为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1)锥形瓶;长颈漏斗;(2)2H2O22H2O+O2↑;(3)f;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装置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6.(日照中考化学)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2NaOH═Na2SO4+2H2O .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同学们产生了疑问: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猜想四或四 .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则甲组猜想中的 NaOH或氢氧化钠 不正确.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1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

    产生无色气泡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只有一个方案和操作都正确,请

    大家反思后,写出该方案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考点】2G: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4U:溶液的酸碱度测定;93:酸的化学性质;95:碱的化学性质;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学生板演】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注意化学式的写法和配平;

    【假设猜想】根据酸碱不能共存判断不合理的猜想;

    【实验探究】根据碳酸钠和硫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解答;

    【评价反思】(日照中考化学)①根据图示操作判断,检测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伸入溶液中;

    ②检验一种物质时要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硫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解:【学生板演】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 +2H2O;

    【假设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或碱可能过量,但不能同时过量,因为酸碱不能共存,会继续反应,故猜想四不合理;

    【实验探究】(3)由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所以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

    (4)由于溶液显酸性,伸入pH试纸后会变色,对比比色卡,pH<7;碳酸钠和硫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看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评价反思】①根据图示操作判断,检测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伸入溶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涂到pH试纸上;

    ②检验一种物质时要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硫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

    该方案中稀硫酸与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故答案为:

    【学生板演】(日照中考化学)H2SO4+2NaOH═Na2SO4+2H2O;

    【假设猜想】猜想四或四;

    【实验探究】

    (1)NaOH或氢氧化钠;

    (2)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评价反思】Na2CO3+H2SO4═Na2SO4+H2O+CO2↑.

    【点评】此题通过中和反应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方案的评价,解答时要全面审题,认真解答.

     

    四.计算题

    17.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

    (1)a、b的数值分别为 50 、 8.5 .

    (2)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90% .

    (3)第二次加入ag 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考点】G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7U: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第一次和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锌有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即2ag14.6%的稀盐酸消耗锌粒15g﹣2g=13g;第三次加入稀盐酸后酸有剩余,剩余的1.5g固体即为铜来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日照中考化学)解:(1)由题意可知,第一次和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锌有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即2ag14.6%的稀盐酸消耗锌粒15g﹣2g=13g;故b=15g﹣=8.5g;

      Zn+2HCl═ZnCl2+H2↑,

      65   73

    6.5g ag×14.6%

    a=50

    (2)(日照中考化学)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90%;

    (3)设,第二次加入ag 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质量为y,

          Zn+2HCl═ZnCl2+H2↑

          65       136   2

        15g﹣2g     x     y

       

       x=27.2g

       y=0.4g

    第二次加入ag 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4.2%.

    答案:(1)50;8.5;

    (2)90%;

    (3)第二次加入ag 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2%.

    【点评】因为铜不与酸反应,因此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就是铜的质量,消耗的即为锌的质量,要注意正确理解题意来分解答.

     

     

    相关阅读

    孔乙己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讲述了什么故事

    2022-10-19

    自然界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光色素种类有哪些

    2022-10-19

    综合评价招生报考条件 有哪些优势

    2022-10-19

    中括号在数学中的含义 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2022-10-19

    济南最好的职高学校 济南职高学校推荐

    2022-10-19

    应然和实然是什么意思 两者有区别吗

    2022-10-19

    地理地中海气候特点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

    2022-10-19

    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022-10-19

    济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地址在哪里 怎么去

    2022-10-19

    亟需和急需的区别是什么

    2022-10-19

    综合评价招生是什么意思 报名条件是什么

    2022-10-19

    怎样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作文万能句子

    2022-10-19

    可见光波长范围是多少 有哪些特性

    2022-10-19

    中考前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有哪些技巧

    2022-10-19

    e,k在数学中代表什么

    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