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此试题可能存在乱码情况,在查看时请点击右上角全屏查看
2018年常德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积累与应用:26分
给句中加点词注音或依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3分
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 )这片大地。于是,诗句从他的胸中gǔgǔ( )而出:“江流wǎnzhuǎn( )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找出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3分
A、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拣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B、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概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C、苍鹰虽然状勇剽悍,可是寡不敌众,束手无策。
D、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下列句子说明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针鼹和刺猬最大的不同是针鼹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
②、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
③、制导系统是我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它指挥我沿着规定的路线飞向目标。
④、当我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时,人们叫我液体导弹。当我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时,人们叫我固体导弹。
A、作比较 列数字 下定义 分类别 B、摹状貌 举例子 打比方 下定义
C、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 分类别 D、摹状貌 列数字 作诠释 下定义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这个姓庄的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晓谕:明白的劝导、告知)
B、他踽踽独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过了冷水滩,又趟过了冰凌湖。(踽踽:无依无靠,孤单困苦。)
C、他讲的那些德国古典文学,常常使阿尔伯特陷入沉思,有时竟流连忘返。(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D、在我看来,这两件事的重要性简直无法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5、按要求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8分)
① ,皎皎河汉女。
②感时花溅泪, 。 ,家书抵万金。
③ ,清风半夜鸣蝉。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只字未提送别却饱含悠悠深情的诗句是:
, 。
⑤《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浪漫的想象写出天空中云月瞬息变幻奇景的诗句是:
, 。
6、综合性学习:6分
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39本,远远低于欧美人均16本。然而,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电子读物的阅读量却在逐年上升,人们普遍“手不释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由此可见, 。
殊不知,电子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令人担忧的是,校园也出现了“手不释机”的电子阅读群体,他们被称为“低头族”。他们的阅读浮躁,不求甚解,让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空谈。
可喜的是,我市许多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书香校园”“书香进社区”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们亲近纸质图书,在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中回归经典“深阅读”。
⑴联系上下文,给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总结句,不超过20个字。
2分
⑵王林同学是一个“低头族”,向来只爱看电子读物,不爱看纸质图书,假如你们居住的社区开展了“书香进社区”活动,请你利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劝说王林跟你一起去参加活动。
。4分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最是读书滋味长
①书籍是我们与古今中外圣人贤达沟通的最便捷的途径。如果我们愿意,可以与许多伟大的人物同处一室,日日为伴,聆听所言,交流无碍。故与书为伴,就犹如与知识为友,以智慧为师。左拉说:“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像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
②其实,真正的聪明人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之谈,被视为治学的重要经验。第一境界,选准目标,高瞻远zhǔ( );第二境界,苦心孤yì( ),废寝忘食;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得心应手。这些都是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③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阅。两汉宏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晚明小品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批阅数载,掏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zhēn( )酌。
④读书需入心田 。散文家毛姆说,读书必须是一种享受,而不应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硬着头皮办差。当然为应考而读也不能算错。无论是经典之籍,还是时事手册,用心读和不用心读,效果完全不一样。用心读,则学以穷理,问以解疑,问前须学,学后要思,即古人所说的“好学深思”,效果自然好。不用心读,即使坐拥书城,也所获不多。
⑤读书当学以致用。读书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消遣,一种是使用。把读书当作兴趣爱好和一种生活方式,自然不错。但最好还是把读书与工作、事业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创造,也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读以为学,可以增长知识;学以致用,可以把工作干得更好。这样,读书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⑥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关于读书的家传户诵的zhēn( )言,如: 。 最是读书滋味长,热爱读书,学会读书,文化的涵养定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7.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高瞻远zhǔ( ) 苦心孤yì( ) zhēn( )酌 zhēn( )言
8.第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作者引用王国维的话,意在证明 。(4分)
9.结合语境,在第⑥自然段的横线处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3分
。
10.从文章中提取可以解释标题“最是读书滋味长”中“滋味长”的两个关键性短语。
2分
(二)读书是一种对话艺术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个人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智慧,我有一种智慧,因为吸收了别人的智慧,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各有收获。细细品味此言,这不也是对我们读书最直观最生动最完整的诠释吗?读书人之读书过程,自是能动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谛听作者倾诉的思想和观点,另一方面则必然会作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或颔首认同,或心存疑虑,或不敢恭维,从而在磨合、捣碎的过程中,实现读书人自我视野的拓宽、智慧的累积、思想的升华。
设身处地想,在读书的境遇里,读书人与作者的心理位置显然是平等的。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于是读书人便心际坦荡地与作者有了精彩多元的对话。读书人融入作者的情感血脉,在那里尽情地吮吸;读书人将书籍视为矿藏,抡起对话的锤子,叩击思想的火花。步入豁然开朗的意境,读书人总是失声叫绝,与作者乐在一起;在难以有思想共鸣之时,读书人亦是不慌不忙的,一番“ , ”的妙语对话,一番求同存异的宽松交流,读书人亦自与作者相视而笑,绝无尴尬意。
读书的对话,该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在脉脉温情里,在孜孜不倦中,读书人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思维轨迹、思绪况味,莫不了然于胸、烂熟于心,故而独享“进得去,出得来”之神韵,在对话的平台上、交流的栈道上,与作者无事不叙、无理不论、无情不抒。
当情感的直泄难以自已时,读书人自会油然地将属于自己的那份领悟、那份独白,似雪片般地悠然泻在书山一角,形成读书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留下读书人与作者对话的履痕印记。之于那些尚在世的作者们,读书对话自不局限于书籍本身,读书人将那充盈字里行间的神思、流溢智慧光芒的识见,经过去粗取精的整合、去伪存真的剔择,并伴以精心调制的一封书信、一个电话、一篇文章、一次上网,其相互间的沟通不知会营造出多少说不清的温馨浪漫。而即便对于那些不幸故世的作者,当寄托承续自己灵魂的书籍依然屡屡被人享用、为人开掘之时,这不意味着自己灵魂的再生与永恒吗?而这不正是能聊以自慰的吗?
11.文章开头引用哲理语句有何作用?2分
12.文中第二段横线上所缺的一个成语为( )2分
A、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3. “书山一角”是化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冰山一角”。他有一部小说被推荐为十部必读名著,主人公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你知道这部名著是什么吗?其主人公又是谁?2分
14.谈谈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三)仰望鸟巢
工作累了时,我会站在西窗边,远远地看一个鸟巢。那是鹊巢。冬天,水杉繁华褪尽,它赤裸在枝间;如今,水杉茂密如昨,巢隐约在绿色中。偶尔能见到一对喜鹊,或飞跃于树间,或一个俯冲下到沟渠边,或散步于田间,举止优雅,自得其乐。今春多雨,这对憨夫妻大概也烦这雨,天气转好的那几天,尤为兴奋。令人想起的李商隐的诗句: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树下是公路,人来车往,但没人打扰它们。它们过着隐于市的生活。我是百米外的旁观者。有时,我会特别向往丰子恺漫画里的两个孩童:他们站在窗前探头而视,窗台下即是雀巢,两只雀儿好奇地侧着脑袋。漫画名为《雀巢可俯而窥》。说的正是人与鸟的和谐。
几天前,漫步于单位的绿化区,发现了四个鸟巢。巢都很小,主人该是娇小玲珑的一类。将单位里常见的鸟排了个遍,麻雀、白头翁、黄莺、乌鸫,都不像。这神秘的邻居,惹人遐想。楼梯边的一棵桂树上,居然有两个鸟巢,掩在嫩叶之间。有了鸟巢的树,更生动了。良禽择木而栖,这是树的荣幸。
仰望着鸟巢,我感叹鸟的了不起,只一张嘴,却结出这丝丝入扣,环环相结的窝。鸟类学家统计过:一对灰喜鹊在筑巢的四五天内,共衔取巢材666次,其中枯枝253次,青叶154次,草根123次,牛、羊毛82次,泥团54次。鸟多才多艺,它们既是歌唱家、建筑师、设计师,又是泥水匠、焊接工、装修工。掏过鸟蛋毁过鸟巢的人,若是读到《诗经》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的句子,不知会作何感想?诗能柔软人心。“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样的句子,读一读,一颗心怎能不软下来?
远方的朋友说,每每看到鹊巢,总要想起老家旁边的一排水杉,总要泛起乡愁。“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古已有之的情愫,巢的意象太靠近家了。有一天在QQ上,朋友跟我聊起双亲,说他父母这一生,就是为“巢”在打拼。多年前,为了让他们兄妹几个住得好些,家里先后盖过两次房。后来,他留在城里工作,父母又求亲戚告朋友去借钱,好不容易才帮他在城里安了家。如今,老家盖过两次的房子,已显得寒碜和破旧。然而,父母却已经年老体衰,再也折腾不动了。每每念及此,他总有锥心的愧疚与疼痛。
终于,在今年初,朋友拿出自己的积蓄,帮父母修缮了旧屋,又装修了厨房间、卫生间和卧室。老屋,又焕发出了新的风采。
不知怎么的,想起这位朋友,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北方某个城市的角落里,一棵高高的水杉树下,一个汉子,仰望着鸟巢。鸟巢之上,是高远的天空……
1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3分
16.从全文看,鸟的了不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7.文章结尾描绘的画面有什么象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3分
18.作者说:“诗能柔软人心。”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最终)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0.对文中“之”字所指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22.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作文 50分
题目一:不走寻常路
题目二:没想到我如此 (浮躁、虚荣、坚强、幸运……)
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真实感受,600字左右,文体不限。
2018年常德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fǔkàn 汩汩 宛转 2、D 3、C 4、B
5、①迢迢牵牛星 ②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③明月别枝惊鹊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⑤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6、电子阅读正冲击着纸质阅读 或电子阅读成为了主流阅读 或人们更喜欢电子阅读
王林,长期看电子书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浮躁、不求甚解。读纸书能让我们在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中进行“深阅读”。让我们一起去参加社区“书香进社区”阅读活动吧。
7、高瞻远瞩 苦心孤诣 斟酌 箴言
8、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真正聪明的人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
9、“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10、爱读书,会读书
11、突出交流对话的重要性,引出话题,自然引起下文。
12、B
13、《老人与海》 桑蒂亚哥
1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读书时和作者对话的自由和方式的多样,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对话,该是心理情感的对话”这一分论点。
15、希望人与鸟和谐相处,愿人们像鸟一样构筑自己的家园,让家庭成员安居乐业。
16、鸟儿们自得其乐,多才多艺,它们既是歌唱家、建筑师、设计师,又是泥水匠、焊接工、装修工。精心编织窝巢。
17、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说明人虽在远方,志虽在四方,但心却向往家乡。
18、认同。诗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让人为之动情,为之震动。
19、B
20、C
21、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们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以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22、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的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