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他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早年所学为传统儒学,后来读到了一些由中国人编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籍,对西方有所了解。他家居广东南海县,后又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认为西方人治理国家很有法度,不能一概看成“夷狄”。他吸收西汉儒学今文经学派和同时代学者廖平的学说,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梁启超:他是康有为的学生,是维新派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办报、办刊,扩大维新变法的影响。
谭嗣同:他是激进的改良主义思想家,认为中国二千年来的政治都是秦始皇的“大盗”之政,号召人们“冲决网罗”。他甚至赞美“法人之改民主”,“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严复:他是英国留学生,对西方的了解最全面、最深刻。曾翻译、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戊戌变法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导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这使她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开始实施一系列新政,包括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建立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遣官员出国考察以及成立咨政院和咨议局等。这些改革措施不仅超出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也反映了戊戌变法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后,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尽管维新派最初仅敢提及“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不敢明确提出“民主”的概念,即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然而,这一运动为民主思潮的兴起铺平了道路。此后,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将更多的西方学说引入中国,进一步活跃了中国的思想界。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推动思想解放的作用。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这一背景促使许多爱国者发起拯救国家的运动。变法理论在此背景下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变革是必要的,不变则无出路。维新派虽然最初只敢提及“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不敢提及“民主”。但随着戊戌变法的推进,民主思潮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出国留学,将先进思想带回中国,使中国的思想界变得更为活跃。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抵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