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初中生对父母动手这一令人揪心的情况,必须迅速且妥善地处理。
在冲突爆发瞬间,家长务必保持冷静,切不可被怒火冲昏头脑与孩子对打或大声嘶吼,这只会让局面愈发失控。要用沉稳、严肃的语气制止孩子的行为,坚定地说“不许这样,我们先冷静”,同时以平和的肢体动作示意停止,避免进一步刺激孩子。
紧接着,要给孩子和自己一个缓冲空间,将孩子隔离到单独房间,让其独处冷静。这期间,家长可以在门外留意动静,确保孩子安全,防止出现过激行为伤害自己。
待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家长要主动出击修复关系。以平等姿态倾听孩子心声,不打断、不批评,让孩子把委屈、不满一股脑说出来,理解他们在青春期面临的学业、社交等压力。之后,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明确动手等暴力行为绝不允许,违反要有相应小惩罚,遵守则及时表扬,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尊重他人。若情况严重,寻求老师或心理咨询师协助也很有必要,合力帮孩子度过叛逆期。
(一)青春期情绪“暴风雨”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身体犹如一个剧烈变化的“小宇宙”。体内激素水平如坐过山车般起伏,像雄激素、雌激素的分泌失调,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波动剧烈。
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这个掌控理性与自控的“指挥官”,在青春期却还未发育成熟,就好比一艘船的舵手经验不足,导致孩子面对问题时,难以有效克制冲动,容易被情绪的洪流裹挟,做出动手的过激行为。
同时,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迅速觉醒,他们急切渴望独立,想挣脱父母的管束,当父母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对学习、交友等诸多事务指指点点时,矛盾冲突一触即发,情绪的“暴风雨”便可能以动手的方式宣泄而出。
(二)家庭教育“暗伤”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将其视为家庭的中心,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唯我独尊”的环境,习惯了所有需求都被立刻满足,一旦遭遇不顺心之事,父母拒绝购买心仪的昂贵玩具,或限制他们长时间玩游戏,就可能瞬间“炸毛”,对父母拳脚相加,因为在他们潜意识里,自己的意愿不容违背。
与之相反,部分家长奉行专制教育,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学业到生活作息,孩子如同提线木偶,毫无自主空间。长期的压抑使得孩子内心积攒了大量愤懑,到了青春期,自我力量稍强时,便会激烈反抗,动手成了他们表达不满、争取自由的“武器”。
还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成长长期忽视,孩子内心极度渴望关爱,当发现正常沟通无法引起父母注意,就可能采取极端的动手行为,只为换来父母片刻的关注。
(三)沟通桥梁“崩塌”
日常交流中,许多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孩子心声,孩子放学回家想分享学校的趣事或委屈,父母却只顾着询问成绩、唠叨作业。孩子感觉自己的话语如石沉大海,不被重视,久而久之,便不愿再开口。当矛盾产生,父母又急于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孩子,以长辈权威压制,不容孩子辩解。
而且,批评指责常挂嘴边,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真没出息”等言语刺伤孩子自尊。这种不平等、粗暴的沟通方式,让亲子间的鸿沟越来越宽,孩子内心的委屈、愤怒不断堆积,最终情绪失控,动手成了情绪的“决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