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睡熬夜:作息时间的“绊脚石”
如今,电子产品的诱惑如影随形,对于自控力尚弱的初中生而言,夜晚成了他们的“娱乐狂欢时段”。捧着手机沉浸在短视频的奇幻世界,或是戴着耳机在游戏里“冲锋陷阵”,时间悄然流逝,等回过神来,早已过了该睡觉的点。
还有繁重的学业压力,为了完成堆积如山的作业,挑灯夜战至深夜,一盏台灯陪着孩子与习题鏖战。长期如此,睡眠严重不足,早晨闹钟响时,身体仍在“睡眠欠债”的泥沼里挣扎,大脑昏昏沉沉,自然不愿离开温暖的被窝。
据调查,超七成初中生晚上十点后才入睡,平均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远低于青少年成长所需的标准睡眠时间,这般作息混乱,成为起床磨蹭的一大“元凶”。
(二)缺乏动力:目标迷茫的“晨间慵懒”
校园生活日复一日,若孩子没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与成就感,很容易对上学产生倦怠。每天按部就班地听课、写作业,成绩却不见起色,他们内心迷茫,不知早起奔赴学校的意义何在。看着窗外天色未明,想着又是重复单调的一天,动力的火苗瞬间熄灭。
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找不到方向,只能用磨蹭来消极抵抗。此时,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孩子点亮那盏前行的灯,挖掘学科中的趣味知识,引导孩子设立小目标,如今天课堂上积极发言一次、作业准确率提高几分,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肯定,让孩子在清晨醒来时,心底有份憧憬与期待,脚步自然会加快。
(三)依赖心理:过度呵护下的“拖延温床”
从孩子小时候起,家长就习惯了全方位包办,穿衣、洗漱、整理书包,一应俱全。孩子在这密不透风的呵护下,独立性渐渐“沉睡”。早晨起床,潜意识里就等着家长来催、来帮,没有主动起床的意识。闹钟响了,心想反正爸妈会来叫第二次、第三次,不慌不忙。
长期的过度依赖,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起床这件小事上都难以“自理”。要想改变,家长需学会放手,从简单的让孩子自己定闹钟开始,逐步培养其自主安排晨起事务的习惯,让孩子明白,起床是自己的事,唤醒清晨的只能是自己内心的担当。
初中生早上起床磨蹭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不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作息调整是基础。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确保每晚有9-10小时的充足睡眠。规定晚上10点前必须上床睡觉,睡前避免电子产品刺激,可通过阅读轻松书籍、听舒缓音乐来助眠,让孩子早上自然有精神,不赖床。
激发内在动力很关键。与孩子聊聊早起的好处,如利用清晨背诵知识记得牢,还能悠闲吃早餐。为孩子设立小目标,达成后给予奖励,像连续一周按时起床,周末就带他去喜欢的地方玩,让早起变得有吸引力。
培养自主意识不可或缺。给孩子买个闹钟,让他自己定起床时间,从被家长叫醒转为自我唤醒。刚开始家长可在旁监督,慢慢放手,孩子会逐渐适应并养成习惯。
巧用外界因素帮忙。早晨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人体生物钟受光线刺激会更清醒;播放轻快音乐,营造活力氛围,代替家长的催促声,孩子心情愉悦就愿意离开被窝,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通过这些方法多管齐下,助力孩子告别起床磨蹭。